鲁成公十一年(公元前580年),秦、晋二国在令狐结盟,晋厉公先到,秦桓公不肯渡过黄河,驻扎在王城,派史颗在河东与晋厉公订立盟约。晋国的郤犨则在河西与秦桓公订立盟约。秦桓公回去就背弃了和晋国的盟约,挑唆北方的白狄和南方的楚国夹攻晋国。鲁成公十三年(公元前578年)夏四月初五,晋厉公派吕相使秦,数秦之罪,与之绝交。
晋侯使吕相绝秦,曰:(晋厉公派遣吕相去跟秦国绝交。【晋侯】:晋厉公,名州蒲。姬姓晋氏,名州蒲,晋景公之子,春秋时期晋国第27任君主,公元前580年-公元前574年在位。【使】:派遣。【吕相】:吕宣子。姬姓,吕氏,出自魏氏,名相,谥号“宣”。魏锜(qí)(又称吕锜、厨武子)之子。晋大夫,官至卿位。因食邑在吕,故又称吕相。【绝秦】:与秦国绝交。)
“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,戮力同心,(说:“从前,我国先君献公和贵国先君穆公彼此友好,合力同心,【昔逮(dài)】:从前。逮:自从。【献公】:即晋献公,姬姓,名诡诸,春秋时期晋国第十九任国君,公元前676年-公元前651年在位。【穆公】:秦穆公,嬴姓,赵氏,名任好,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位国君,公元前659年-公元前621年在位。春秋五霸之一。【相好】:彼此友善,相互交好。【戮(lù)力】:并力,合力。)
申之以盟誓,重之以昏姻。(用盟誓来申明这种友好,又用通婚来加深这种关系。【申】:申明。【之】:指代友好关系。【以盟誓】:用订立盟约(的方式)。【重(chóng)】:增益,加重,加深。【昏姻】:即婚姻。昏:同“婚”。春秋时期,秦、晋两国数代通婚,指晋献公之女伯姬嫁给秦穆公为夫人,而秦穆公之女文嬴嫁给晋文公为夫人。)
天祸晋国,(上天降祸给晋国,【天祸】:上天降下灾祸。指公元前655年的骊姬之乱。骊姬深受晋献公宠爱,欲立儿子奚齐为太子,于是设计陷害晋国诸公子,太子申生被迫自杀,公子重耳流亡于齐、楚等国,公子夷吾流亡至秦。)
文公如齐,惠公如秦。(文公重耳逃亡到了齐国,惠公夷吾逃亡到了秦国。【文公】:晋文公。姬姓,名重耳,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,公元前636年-公元前628年在位。【如齐】:逃到齐国。如:往,到。【惠公】:晋惠公,姬姓,名夷吾。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,公元前650年-公元前637年在位。【如秦】:逃到秦国。)
无禄,献公即世,(不幸,献公去世了。【无禄】:没有福禄,这里指不幸。古时称大臣死为“不禄”,此处指献公之死。【即世】:下世,去世。)
穆公不忘旧德,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。(穆公不忘记过去的恩德,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在晋国继承君位。【旧德】:过去的恩惠,此处即指献公以女嫁与秦穆公之恩德。【俾】:使。【用】:因而。【能】:得以。【奉祀】:主持祭祀。指继承君位,保有国家。【于晋】:在晋国。)
【历史背景】: 晋献公死后,秦国帮助当时在秦国的晋公子夷吾(惠公)回国即位(公元前650年)。
又不能成大勋,而为韩之师。(穆公却又没能把这件大功业完成到底,反而发动了韩原之战。【成】:完成,成就。【大勋】:大功业。指帮助惠公稳固君位。【而】:却。【为】:发动。【韩之师】:指鲁僖公十五年(公元前645年)秦、晋韩原之战。晋惠公依靠秦穆公的力量回国立为国君,曾答应回国后割让给秦国城池,但随即负约。鲁僖公十三年(公元前647年)冬,晋国饥荒,秦国运粮救助,次年秦国饥荒,晋国拒绝救助。秦穆公大怒,出兵伐晋,在韩原大败晋军,俘虏了晋惠公。师:战争,战役。)
亦悔于厥心,用集我文公,是穆之成也。(穆公心里也对此感到后悔,因此转而帮助我国文公回国即位,这才是穆公真正完成的功劳啊。【亦】:也。【悔于厥心】:此句意为秦穆公对在韩原之战中俘获晋惠公之事感到后悔,此是外交辞令之委婉说法。【厥(jué)】:其,指秦穆公。【用】:因而。集:成就,安定(使动用法)。指晋文公回国即位也是秦穆公相助而成。【是】:这。【穆之成】:穆公(助文公即位)的功劳/成就。【成】:成全,帮助。)
【历史背景】: 韩原之战后,秦穆公将晋惠公放回,但两国关系恶化。公元前645年晋国太子圉入秦为质,秦穆公为控制晋国,公元前641年将女儿怀嬴嫁给公子圉,公元前638年,晋惠公病重,公子圉为争夺君位,私自逃回晋国。次年(公元前637年)晋惠公去世,公子圉继位为晋怀公,惹怒了秦国。秦穆公转而支持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(文公),于公元前636年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,是为晋文公。
“文公躬擐甲胄,跋履山川,逾越险阻,(我国文公亲自穿上铠甲头盔,跋山涉水,跨越艰难险阻,【躬】:亲自,亲身。【擐(huàn)】:穿上。【甲胄(zhòu)】:铠甲和头盔。胄:头盔。【跋履】:跋涉。【山川】:高山大河。【逾越】:跨越。【险阻】:自高趋下为“险”,自下登高为“阻”,此处两字联用,泛指艰难困苦。)
征东之诸侯,虞、夏、商、周之胤而朝诸秦,(率领东方的诸侯国虞、夏、商、周的后代,去秦国朝见,【征】:号令、率领。【东】:东方。【胤(yìn)】:后代。古代帝王的后裔封国:陈国为舜后,属虞;杞国、鄫国为禹后,属夏;宋国为商后;郑、卫、曹国为周后。【而】:连词,表目的或结果。【朝】:朝见。【诸】:“之于”的合音词。)
晋国帅诸侯朝秦的事《春秋》三传都没有记载。
则亦既报旧德矣。(那么我们也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。【则】:那么。【亦】:也。【既】:已经。【报】:报答。【旧德】:过去的恩惠,指秦穆公护送晋文公回国即位的恩德。)
郑人怒君之疆埸,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。( 郑国人侵犯了贵国的边境,我们文公率领诸侯联军以及贵国军队包围了郑国。【怒】:发怒,激怒。这里指挑衅,侵犯。【君】:指秦国国君,当时是秦穆公。【疆埸(yì)】:边境,边疆。【我文公】:指晋文公。【帅】:同“率”,率领。【及】:和。【秦】:秦国军队。【围郑】:包围郑国。)史书无记载当时郑人侵秦边境之事,此言可能是晋方诬枉之辞。
【历史背景(烛之武退秦师)】: 鲁僖公三十年(公元前630年),因郑国在晋楚城濮之战(公元前632年)中曾帮助楚国,且对晋无礼,(据《左传》僖公三十年,指晋文公流亡过郑时郑文公不礼,以及郑国“贰于楚”),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出兵包围郑国都城。
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,擅及郑盟,(秦国的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,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,【秦大夫】:指秦穆公。此处是外交辞令,不直指秦君,称“大夫”以示委婉。【询】:问,征求意见,指商量。【于】:向。【我寡君】:指晋文公。寡君:谦称本国君主。【擅】:擅自。【及】:和,与。【盟】:订立盟约。)
【历史背景(烛之武退秦师)】: 在包围郑国期间,郑国大夫烛之武夜见秦穆公,陈说利害(灭郑利于晋而害于秦),秦穆公被说服,私下与郑国结盟(派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守郑国),并撤军。
诸侯疾之,将致命于秦。(诸侯都痛恨这件事,将要与国拼命。【疾】:憎恶,憎恨。【之】:这件事,指代秦国擅自和郑国订立盟约的事。【将】:将要。【致命于秦】:与秦国拼命。致命:献出生命。指拼命,决一死战。于:向,对。)
据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所载,主张攻击秦师的是晋卿狐偃(子犯)。然而下文又说“文公恐惧,绥靖诸侯”“我有大造于西”,言之凿凿,似乎吕相所言不是毫无依据。有可能当时参与围郑的除了秦、晋之外,还有其他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诸侯。
文公恐惧,绥靖诸侯,(文公为秦国感到担忧,于是安抚诸侯,【恐惧】:指恐惧诸侯生变。【绥(suí)靖】:安定,安抚。)
秦师克还无害,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。(这样秦军才能安全撤回而没有受到伤害,这正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德啊。【克】:能够。【还(xuán)】:撤回。【无害】:没有受到损害。【大造】:大恩,大功。造:恩德,成就,功劳。【西】:指秦国,秦国在晋国西面。)
“无禄,文公即世,穆为不吊,蔑死我君,寡我襄公,(不幸,文公去世了。穆公不来吊唁(或不行仁义),轻蔑我们已故的先君文公,轻视我们的襄公。【不吊】:两种解释:1、不吊唁。2、不善。吊:友好,友善。【蔑死我君】: “蔑我死君”,轻视我已故的先君文公。蔑:轻视,无视。【寡】:用为意动,认为孤弱可欺。此处意为轻视。【襄公】:晋襄公,姬姓,名驩,晋文公之子,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三任国君,公元前627年-公元前621年在位。)
迭我殽地,奸绝我好,(突然侵犯我们崤山一带的土地,破坏断绝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,【迭(yì)】:通“轶”,越过,此处指突然进犯。【殽(xiáo)】:同“崤”,崤山。在今河南洛宁西北。崤山是晋国要塞。【奸(gān)绝】:断绝。【我好】:同我友好。)
伐我保城,殄灭我费滑,(攻打我们防守的边城,灭亡我们的滑国,【伐】:攻打。【保城】:城堡。保:同“堡”,小城。【殄(tiǎn)灭】:灭绝,消灭。殄:灭绝。【费(fèi)滑】:滑国,姬姓,伯爵,在郑国以西,在今河南偃师南之缑氏镇。费是滑国的都城,故称费滑。)
散离我兄弟,挠乱我同盟,倾覆我国家。(离散我们的兄弟国的关系,扰乱我们的同盟,企图颠覆我们的国家。【散离】:拆散,离散(使动)。【兄弟】:指与晋国同为姬姓的兄弟之国。郑国、滑国与晋国都为姬姓,故称之为兄弟。【挠乱】:扰乱。【同盟】:指郑、滑二国。【倾覆】:颠覆,危害。【国家】:指晋国政权。)
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,而惧社稷之陨,是以有殽之师。(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穆公过去的功劳,但是又担心国家灭亡,因此才有了崤地的交战。【未忘】:没有忘记。【君】:指秦穆公。【旧勋】:过去的功劳。指秦国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的事。【而】:但。【惧】:害怕。【社稷】:土神和谷神,代指国家。【陨】:通“殒”,坠落,此处指灭亡。【是以】:因此。【殽之师】:指鲁僖公三十三年(公元前627年)秦晋崤之战。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,消息泄露,无功而返,途经晋国崤山险地,被晋国和姜戎的伏兵袭击,伤亡惨重。秦军三帅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被晋国俘虏。)
犹愿赦罪于穆公。(我们还是希望穆公能赦免晋国,两国重修于好。【犹】:还,尚且。【愿】:希望。【赦(shè)罪】:赦免晋国的罪过。寻求和解。【于】:向。)
穆公弗听,而即楚谋我。(穆公不接受,反而去联合楚国来算计我们。【弗听】:不听,指不接受和解。【而】:却。【即楚】:亲近楚国。即:接近,亲近。【谋】:图谋,算计。【我】:指晋国。)
【历史背景(联楚谋晋)】: 楚臣斗克本在秦国囚禁,僖公三十三年(公元前627年),秦败于崤之后,便把斗克释放回楚,以求与楚结好攻晋。
天诱其衷,成王陨命,(上天有灵,引导人们的心意,使楚成王丧命,【天诱其衷】:上天开导其心,使之改变主意。上天之心不愿秦、晋再度交战。这是委婉说法,指事情发生转机。诱:引导。衷:内心。【成王陨命】:鲁文公元年(公元前626年),楚成王为其子商臣(楚穆王)所杀。成王:楚成王,芈姓,熊氏,名恽。楚文王之子,公元前672年-公元前626年在位。)
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。(穆公侵犯我国的图谋因此没有得逞。【不克】:不能。【逞志】:满足意愿,即实现图谋。逞:满足。【于我】:对我们(晋国)。)
鲁文公元年(公元前626年)楚成王被其子商臣所杀,楚国内乱,故秦穆公联楚之谋不成,因而“不克逞志”。
“穆、襄即世,(秦穆公、晋襄公都去世了,【穆】:秦穆公,死于公元前621年。【襄】:晋襄公,死于公元前621年。【即世】:去世。)
康、灵即位。(秦康公、晋灵公即位。【康】:秦康公,嬴姓,赵氏,名罃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620年-公元前609年在位。秦穆公之子,晋文公外甥,晋献公外孙,其母为秦穆夫人。【灵】:晋灵公,姬姓,名夷皋,谥号“灵”,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四任国君,公元前620年-公元前607年在位。晋襄公之子,晋文公之孙。【即位】:继承君位。)
康公,我之自出,(康公是我们晋国的外甥,【康公】:秦康公。【我之自出】:即“自我出”。秦康公为晋献公之女穆姬所生,故康公为晋文公之外甥,故言“自出”。)
又欲阙翦我公室,倾覆我社稷,(可是他又想损害我们的公室,颠覆我们的国家,【欲】:想要。【阙(quē)翦】:损害,削弱。阙:损害。翦:削弱,除掉。【我公室】:指晋国政权。【倾覆】:颠覆。【社稷】:土神和谷神,指国家。)
帅我蟊贼,以来荡摇我边疆,(领着我晋国的奸贼,前来动摇我们的边疆,【帅】:同“率”,率领。【我蟊(máo)贼】:指晋国的内奸、祸害。蟊贼:亦作“蝥贼”。本指吃禾苗的两种害虫。食根曰蟊,食节曰贼。比喻对人民或国家有危害的人或事物。此指晋文公之子公子雍。【荡摇】:动摇,侵犯。)
我是以有令狐之役。(于是我国才有令狐这次战役。【是以】:因此。【令狐之役】:指鲁文公七年(公元前620年)秦晋令狐之战。令狐:晋国地名,在今山西临猗西南。)
【历史背景(令狐之役)】: 晋襄公死时(公元前621年),太子夷皋(晋灵公)年幼。国内发生立长立嫡之争。晋国执政赵盾欲立文公之子、襄公之庶弟公子雍为君。此时,公子雍一直寄居在秦国。于是派先蔑、士会去秦国迎接。但后来晋襄公夫人穆嬴(晋灵公母)大闹朝堂,赵盾为了保全自己,临时变卦,改立夷皋为君,是为晋灵公。但此时先蔑、士会已经到了秦国都城。秦康公派白乙丙率车驾四百乘送公子雍入境,止于令狐(在今山西临猗西)。晋国出兵在令狐击败护送公子雍的秦军。
康犹不悛,(康公仍然不肯悔改,【康】:秦康公。【犹】:仍然,还。【不悛(quān)】:不悔改。悛:悔改。)
入我河曲,伐我涑川,俘我王官,翦我羁马,(又侵入我们的河曲地区,攻打我们的涑水流域,掳掠了我们王官地方的人口财物,占领了我们的羁马,【入】:侵入。【河曲】:晋国地名,指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南至芮城西风陵渡一带。黄河自北向南流,至此折向东流成一曲,故名“河曲”。春秋时秦、晋曾屡次作战于此。【涑(sù)川】:水名。即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支流涑水河。【俘】:劫掠。【王官】:晋国地名,在今山西闻喜南。【翦】:攻占,夺取。【羁(jī)马】:晋国地名,在今山西永济南。)
我是以有河曲之战。(我们因此才有了河曲之战。【河曲之战】:令狐之战后,秦康公为报复,于鲁文公十二年(公元前615年)出兵伐晋,攻占了晋国的羁马(《左传》文公十二年)。晋军抵御,双方在河曲对峙。这次战役,秦军久战不利连夜退走。故秦、晋双方未分胜负。)
东道之不通,则是康公绝我好也。(东方道路不能畅通,就是由于康公断绝了我们友好关系的缘故啊。【东道】:晋国位于秦国之东,故称“东道”。【之】: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。【不通】:不能通行,指两国断绝关系。)
“及君之嗣也,(等到您继承君位以后,【及】:等到。【君】:指秦桓公,名荣。嬴姓,赵氏,秦共公之子,秦景公之父。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604年-公元前577年在位。【嗣】:继承,即位。鲁宣公五年嗣共公即位。)
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:‘庶抚我乎!’(我们国君景公伸长脖子向西望着秦国说:‘大概会安抚我们了吧!’【我君景公】:指晋景公,姬姓,名獳,一名据,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国君,公元前599年-前581年在位,晋文公之孙、晋成公之子。此处时间表述略有模糊或侧重逻辑。【引领】:伸长脖子。形容盼望心切。【西望】:向西眺望。向秦国方向。【庶】:表示希望。或许,大概,差不多。【抚】:安抚,抚恤。【我】:指晋国。)
君亦不惠称盟,(可是您也不肯施恩惠与我们举行盟会,【君】:指秦桓公。【不惠】:不肯施恩惠。【称盟】:举行盟会。称:举。)
利吾有狄难,入我河县,焚我箕、郜,(然而您不肯加恩结盟,反而乘我有狄人骚扰之难的机会,进入我国的河县,焚烧我国的箕地、郜地,【利】:利用,乘机。【狄难】:晋国与狄人交战。指鲁宣公十五年(公元前594年)秦国趁着晋军剿灭赤狄潞氏而讨伐晋国事。【入】:侵入。【河县】:靠近黄河的晋国城邑。【焚】:焚烧。【箕】:晋国地名,在今山西蒲县东北箕城。【郜(ɡào)】:晋国地名,在今山西祁县西。)
芟夷我农功,虔刘我边陲,(抢割我国的庄稼,杀戮我国的边民,【芟(shān)夷】:割除,铲除。芟:割草。夷:损害。【农功】:指庄稼,农作物。【虔(qián)刘】:杀戮。虔、刘,均为杀的意思。【边陲】:边境,边疆。)
我是以有辅氏之聚。(我国因此而有辅氏的战役。【辅氏之聚】:指鲁宣公十五年(公元前594年)晋国在辅氏聚集民众抗击秦军一事。晋将魏颗在此击败入侵的秦军,俘获秦大力士杜回。辅氏:晋国地名,今陕西大荔。聚:聚众抵抗秦师。)
君亦悔祸之延,而欲徼福于先君献、穆,(您也后悔灾祸蔓延,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,【悔】:后悔。【祸之延】:灾祸的蔓延。【欲】:想要。【徼(yāo)福】:祈福,求福。徼:通“邀”,祈求,求取。【于】:从。【先君献、穆】:指晋献公和秦穆公(缔结的友好传统)。此句意为秦国欲秦、晋两国重归于好。)
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:(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:【使】:派遣。【伯车】:秦桓公的儿子,又称后子,嬴姓,名鍼(qián),字车,排行伯。【命】:命令。)
‘吾与女同好弃恶,复修旧德,以追念前勋。’(‘我和你共同友好,抛弃怨恨,重新修治以往的恩惠,以追念前人的勋劳。’【吾】:我,秦国。【与】:和。【女(rǔ)】:同“汝”,你,晋国。【同好】:共同友好。【弃恶(wù)】:抛弃怨恨。【复修】:重新修复。【旧德】:过去的友好关系。【以】:来。【追念】:回想,思念。【前勋】:过去的功勋,指献公、穆公时两国间的功德。)
言誓未就,景公即世,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,(盟誓还没有完成,景公就去世了,我们国君因此而有令狐的会见, 【言誓】:盟约的言辞仪式,指结盟。【未就】:没有完成。【我寡君】:指现任晋君晋厉公,名寿曼,晋景公之子,公元前580年即位。【是以】:因此。【令狐之会】:指鲁成公十一年(公元前580年),晋厉公新立,与秦桓公约定在令狐(晋地)会盟。晋厉公先到令狐。秦桓公疑晋有诈,不肯过黄河,派史颗到河东与晋厉公盟。晋国派郤犨(chōu)到河西与秦桓公盟。双方互相猜忌,盟约有名无实。)
君又不祥,背弃盟誓。(您又不怀善意,背弃了盟誓。【不祥】:不善,指有不善之心。祥:善。【背弃】:违背抛弃。【盟誓】:指令狐之会所订的盟约。)
白狄及君同州,君之仇雠,而我之昏姻也。(白狄跟您同在雍州,是您的仇人,却是我们的姻亲。【白狄】:是狄族的一支,与秦同在雍州。【及】:与。【同州】:同在一个州。州:指雍州,在今陕西、甘肃二省全部及青海部分地区。【仇雠(chóu)】:仇敌,仇人。【而】:但,却。【我之昏姻】:我们的姻亲。昏姻:即婚姻,此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之事。赤狄的女儿季隗,被白狄所获,又把她嫁给晋文公。)
君来赐命曰:‘吾与女伐狄。’(您派人来命令说:‘我跟你去攻打狄人。’【伐狄】:讨伐白狄。)
寡君不敢顾昏姻,畏君之威,而受命于使。(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婚姻关系,畏惧您的威严,因而从您的使者那里接受了伐狄的命令。【寡君】: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。指晋厉公。【顾】:顾及,顾念。【畏】:畏惧。【君之威】:您的威严。【而】:因而。【受命】:接受命令。【于】:从。【使】:指秦国传令的使臣。)
君有二心于狄,曰:‘晋将伐女。’(您却又对狄人怀有二心,告诉他们说:‘晋国将要攻打你们。’【有(yòu)】:通“又”。【二心于狄】:指秦国一面邀晋国共同伐狄,一面却又对狄表示友好,把晋国将伐狄的消息告诉狄人,施展两面派的手段,挑拨晋狄之间的关系。)
狄应且憎,是用告我。(狄人口头上答应,而心里憎恶你们,因此告诉了我们秦君挑拨狄晋关系。【应且憎】:表面接受听取秦国之消息,心里面却憎恶秦国不讲信用。应:答应,接受。憎:厌恶,秦国的反复无常)。【是用】:因此。【告我】:告诉了我们晋国。)
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,亦来告我曰:(楚国人也厌恶您的反复无常,也来告诉我们说:【恶(wù)君】:讨厌君王。恶:厌恶,讨厌。【二三其德】:三心二意,反复无常。出处: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” 德:心意,诚信。)
‘秦背令狐之盟,而来求盟于我,(‘秦国背弃令狐的盟约,却来向我国请求结盟。【背】:背弃。【令狐之盟】:指公元前580年秦晋在令狐订立的盟约。【求盟】:请求结盟。【于】:向。【我】:指楚国。)
昭告昊天上帝、秦三公、楚三王曰:(明告皇天上帝、秦国的三位先公、楚国的三位先王说:【昭】:明。【昊天】:皇天。【秦三公】:指秦国先君秦穆公、秦康公、秦共公(秦桓公之父)。【楚三王】:指楚国先君楚成王、楚穆王、楚庄王(楚共王之父)。)
“余虽与晋出入,余唯利是视。” (“我虽然和晋国有来往,我不过是图谋利益而已。”【余】:我,秦桓公自称。【出入】:往来,交往。【唯利是视】:一心图利、唯利是图。即“唯视利”,唯:只。是:代词,复指提前的宾语“利”。)
不穀恶其无成德,是用宣之,以惩不一。’ (我讨厌他缺乏固有的道德,因此把真相公布出来,用来惩戒言行不一。’【不穀】:不善,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,此指楚共王自称。【恶(wù)】:厌恶。【其】:指秦桓公。【成德】:全德,专一的德行。【宣】:宣布,公布。【以】:用来。【惩】:惩戒,警告。【不一】:不专一,指言行不一的人。)
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(诸侯全都听到了这些话,因此痛心疾首,来亲近我们。【备闻】:全都听到了。【此言】:指楚国转述的秦桓公的背信之言。【斯是用】:因此。斯:此。是:此。用:因。【痛心疾首】:内心痛恨,头痛欲裂。形容痛恨到极点。【昵就】:亲昵,亲近。【寡人】:晋厉公自称。此文前半部分自称多用“寡君”、“我君”,后半部分又用“寡人”自称,此为古人行文不严密之处。)
寡人帅以听命,唯好是求。(我们率领诸侯来听取您的命令,只是为了请求友好。【帅】:同“率”,率领。【以】:而。【听命】:听候您的命令(此乃外交辞令,实指前来交涉)。【唯好是求】:即“唯求好”,只求恢复友好关系。唯:只。是:代词,复指提前的宾语“好”。)
君若惠顾诸侯,矜哀寡人,而赐之盟,则寡人之愿也,(您如果顾念诸侯、怜悯寡人,而赐给我们盟约,那就是我的愿望,【若】:如果。【惠顾】:施恩顾念。【矜哀】:怜悯,同情。【而】:并且。【赐之盟】:赐予我们盟约,指同意结盟。)
其承宁诸侯以退,岂敢徼乱?(就会让诸侯安定而退走,哪里还敢扰乱您?【其】:将。【承宁】:安定,止息。【以】:而。【退】:撤退。【岂敢】:哪里敢。【徼乱】:招致祸乱。徼:求取。)
君若不施大惠,寡人不佞,其不能以诸侯退矣。(您如果不施大恩,我们没有本事,就不能率领诸侯退走了。【施】:施予。【大惠】:大的恩惠,指同意结盟。【不佞】:不才(谦辞)。【其】:表委婉的语气词,恐怕,大概。【不能】:无法。【以】:率领。)
敢尽布之执事,俾执事实图利之。” (我冒昧地把详情全部报告给您,请您好好考虑一下秦国的利益。”【敢】:冒昧地(谦辞)。【尽布】:全部陈述。【执事】:古代君王左右的办事人员,外交辞令中表示尊敬对方的委婉说法,实指秦桓公。【俾(bǐ)】:使,让,此处有“请”的意思。【图】:考虑。【利之】:对秦国有利。)
股票配资算非法经营罪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